吉翔网-今日生肖运势和测姻缘生辰八字老黄历分析

徐姓迁徙

伯泰 人围观

  先秦时期

  西周穆王时,徐偃王率领东夷诸国作乱,被周穆王打败,徐偃王弃国出走,数以万计的徐人跟随他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即从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北迁至今江苏徐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徐国陆续分衍出群舒诸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群舒就是群徐。别部离开它们的宗邦,还带着旧日的名字:住在蓼地的就叫舒蓼,也就是徐蓼;住在庸地的就叫作舒庸,也就是徐庸。这一群带舒名的小部落全是从徐方分出来的支部。离开宗邦的时候稍久,所用的字体也许小有不同,由不同的字体记出,群徐就变成了群舒。这些部落也各有君长,但是全奉徐为上国。"与徐偃王北上徐州相反,群舒诸小国从故国分出来后,由今江苏泗洪县和安徽泗县一带南下,在今长江北岸的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又分别被楚国灭掉,形成舒氏、舒子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鸠氏等姓氏。

  今淮河北岸的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县是徐人的祖居地。在徐国灭亡之前,徐人以其祖居地为中心,在长江以北不断地南北迁移。大致以淮河为中轴线,向北到达江苏徐州乃至山东曲阜,向南到达安徽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主要分布于淮河中下游流域,局限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

  徐国灭亡后,其遗民分迁多处:

  1.一支徐国遗民向北,再一次迁入山东地区,在那里繁衍发展之后,又逐渐向西迁移,进入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地区。《春秋左传》中所见的徐姓人有昭公23年的邾臣徐钮和僖公17年的齐妃徐赢,邾国和齐国都在今山东地区。战国时期鲁仲连的老师徐劫、孟子的弟子徐辟、东海贫妇徐吾、著名的美男子徐公,都是齐国人,这说明先秦时期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徐人的主要分布区。而《庄子》一书所载的徐无鬼,是战国时的一个隐士,曾是魏国缗山人。《战国策·燕策》所载的徐子为宋外黄人,善制利刃的徐夫人为赵国人。魏国、宋国在今河南省,赵国在山西、河北省,这正是徐人由东部沿海向西迁移明证。南朝齐王险所撰《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其中前四个均在山东,最后一个在河南,这与先秦时期徐姓的迁徙不无关系。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章禹的13世孙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姓人已西迁到陕西关中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

  2.一支遗民随徐君章禹来到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天的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

  3.徐国故地被吴国吞并后,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了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如据《左传》所载,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里的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

  4.一支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5.一支遗民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这一支徐人到了唐代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6.一支遗民继续南迁,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she)族,也称畲民、畲客或佘民。徐和畲古音相近。另据《路史》记载,钟离氏是徐人的支族,后代称钟氏,畲族中有不少钟姓,大概就是徐族支族钟离氏的后裔。

  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徐姓人虽然也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其主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正是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的。

  徐吴灭亡之后,徐子章禹的13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当了秦庄襄王的宰相。秦始皇时的徐福也正是从徐姓的祖居地鲁南、苏北沿海一带东渡日本,远播海外的。

  秦汉时期的徐姓名人尤以今山东地区最为众多,如秦朝为秦始皇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西汉的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徐宣,东汉的徐业、徐岳等都是山东人,这为徐姓后世众多的山东郡望,诸如东莞、琅玡、高平、瑕邱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东汉的徐防为安徽濉溪人,徐璜为江苏睢宁人,徐谬为江苏扬州人,徐栩为浙江嘉兴人,徐稚为江西南昌人。另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东汉桓帝时,第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府(今南昌市);第二世祖徐洎(ji),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县;第三世祖徐永居浙江绍兴,徐盛居江西南昌,徐奇居苏州新阳县,徐洪居浙江信安,徐樊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这些分布于江浙一带的徐姓人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后的东海、长城、于潜等郡望。

  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徐姓人从东部沿海西迁至关中地区,如秦人徐诜,西汉虢(今陕西宝鸡)人徐敖、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徐干等。因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关中,一部分徐姓人为了做官西迁关中。另外,秦汉两代都曾大迁关东的豪右到长安周围,如东汉琅玡(今山东胶南)人徐业成了扶风(今陕西凤翔)大儒,正是这种迁移的明证。由于后世徐姓人不断向关中迁移,于是形成了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此外,这一时期徐姓人还有播迁于今天津、甘肃、广西、福建者。

  这一时期,徐姓人向外播迁的主要原因是纷繁不息的战乱。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交争,西晋末年,历时十六年的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又发生了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5今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夺取政权,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并不断南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徙持续时间长,迁徙规模大,范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

  一部分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的人民,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他们辗转迁徙,沿汉水流域顺流而下,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地区,最远的沿湘水逆流而上,到达桂林,沿西江移入广东的中部或西部门。

  一部分居于今河南、河北的人民,被称为"司豫流人",他们沿汝水而下长江,渡过长江后,迁于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或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江苏的中部,或沿赣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带。

  一部分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民,被称为"青徐流人",他们也辗转迁徙,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后分布于太湖地区,更远的则到达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东晋以至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上层人物多出于这一支移民。

  徐姓人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之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为最多。如三国魏东莞(今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今河北涿郡)人徐宣都曾避难江东,三国吴徐盛原为琅玡人,后避居吴地,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县)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成为当地望族;梁朝的徐文盛本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和父亲徐庆率领宗族一千多人渡江南下,做了梁朝的高官;北魏徐謇本是东莞人,后来南迁并定居丹阳(今江苏南京)。

  这些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和人民,大多相聚而居,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之矛盾,以巩固其政权。东晋初期,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侨立琅玡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仍集中在黄河流域,历次战乱也因此多发生在这一地区,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多又是未被开发的荒芜之地,这便成为徐姓南迁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时期的徐姓南迁可分为三次,第一次发生在隋末唐初,在隋末政权更替过程中,各种势力交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被迫南迁,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徐姓人。特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敢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繁、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后在陈政之子陈元光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六十四姓、七千余人,他们全落籍于福建,这六十四姓中便有徐姓。

  徐姓人的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洛阳、长安,并派其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蹂躏,死于战乱和大批南迁的众人使中原人口锐减。中原不少徐姓人也在这些动乱中被迫迁居南方。

  徐姓人的第三次南迁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他们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879年)进入岭南,攻克了广州,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然后起义军又北伐,经过湖南湖北向北攻克洛阳后,接着西取长安。黄巢起义历时十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起义大军来到南方,一部分便在当地落籍。

  宋至近现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占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次迁徙,规模庞大,一批徐姓人也随之由江北迁居江南。在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徐姓人又从江浙一带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记载,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代又移居到长乐,后又分迁至程乡、东石、义化等地。

  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和平徐族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迁居和平县。《蓝田徐氏族谱》记载,蓝田徐氏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揭阳蓝田。

  徐姓人入台始于明末。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徐孚远于明末永历十八年(1665年)最早迁居台湾,次年徐远入垦台湾大糠榔西堡糠榔庄。永历二十八年(1675年),一位叫徐阿华的福建渔民因出海捕鱼时遭风暴而漂流到台湾,后来回乡邀本族6人迁居台湾旗后(今高雄市),并在台湾建妈祖宫,成为徐姓人入垦台湾的开基先人。此后,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和同安人徐里树等,分别入垦台湾新竹的红毛港、员山顶、茄董坑等地。乾隆年间,又有徐树芳入垦新竹关西镇,徐熙拱开垦今桃园大溪墩,陆丰人徐翼鹏等率领客家移民分垦新竹南势、四脚亭等地。入垦台湾的徐姓人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初多在新竹一带落户,以后逐渐南迁。现今台湾的徐姓人几乎一半以上聚居在新竹、苗栗两个地方。他们在台湾繁衍发展,成为现在台湾第22大姓。

  徐姓人大约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开始远播海外,海外徐姓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等地,生活在海外的徐姓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勇敢和勤劳在各地开拓进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宗亲会的形式保持着联系,定期召开宗亲大会,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