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翔网-今日生肖运势和测姻缘生辰八字老黄历分析

苏姓迁徙

凌菲 人围观

  自苏国灭亡后,苏氏族人 开始了他们在这块大陆腹地的迁徙。

  先秦时期的苏氏播迁

  苏氏的迁移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襄国有苏人 亭。"《汉书·地理志》也载:"曲逆有苏水,东人 濡。" "河北苏"是苏氏历史上极有影响的苏氏大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

  苏国居于中原地区。苏子或苏公的活动范围并不大,其主要居住在豫北焦作市的温县。东达卫国也就是今濮阳一带;南达王城,即今洛阳;东南达郑国,即河南新郑,西南可达虢国,即今三门峡一带。以上情况说明,苏国国王的活动范围在今河南省的黄河两岸,大致在今焦作、新乡、郑州、濮阳、洛阳、三门峡等6市的范围之内。

  苏国灭亡后的战国时代,苏人 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著名的苏秦家族。

  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与和,促使了"士"的大量出现,这一阶层也可以说是依靠知识,依靠谋略为生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不停地游说,奔波于列国诸侯之间。苏秦以鬼谷子为师,在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学术多年。他西至秦国,又东去赵国(今河北邯郸),主要居住在燕都(今河北易县),以后又多次到赵、齐(都于今山东淄博)、魏(都于今河南开封)等,其活动范围在今河南、河北、山东诸省。但苏秦也南到荆楚(都城在今湖北江陵),游说楚威王。苏秦的兄弟苏厉、苏代,也主要活动于燕、齐等地,足迹亦到中原的魏国,西可达秦。苏秦家族以"纵横术"而名闻天下,长期的游说活动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眼界,异地的居住,使他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与阅历。

  《竹书纪年》中,均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将苏胡统领大军讨伐韩国,被韩将韩襄大败于酸水。这场战事虽不能阻挡秦军东进,但对秦军是一次重创。

  苏胡也成为人 居关中,即"陕西苏"的最早的名人 。苏秦到荆楚,并不是苏氏最早涉足此地。《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庄王不理朝政,日夜寻欢作乐,并下令有敢于劝谏者,立即处死,绝不赦免。时任楚国大夫的苏从,从大局出发,冒死直谏。楚庄王问他道:"你没有听说我下的命令吗?"苏从说:"如果杀死我能使您清醒,就是我的愿望了。"楚庄王听后,顿时醒悟,并立即停止了寻欢作乐,认真处理朝政,他还任命苏从辅佐朝政。

  秦汉时期的苏氏播迁

  《史记》曾记载"项羽大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军队攻打的对像是秦军,统领秦军的将军苏角,被楚军攻杀。作为秦将,苏角应与苏胡一样,久居关中,他们均为苏氏西进的早期移民。此外,在与刘邦军队决战的秦将中有苏驵,他曾统军在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与刘邦手下的大将郦商决战,而兵败。苏驵,以及苏角、苏胡等,见于史载,说明在秦国及至秦朝,有以武为职的苏氏族人 为秦帝国而尽力。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正式任职内右史的苏纵便在长安生活。汉武帝晚年,病重甘泉宫,权臣江充以病在巫蛊为由,而到太子宫中追查,时任黄门的苏文,为江充的随从,在此后的一系列宫中争斗中,受冤杀者甚众。始作俑者江充不仅被杀,也被夷灭九族,苏文亦被焚于"横桥"上。到王莽当政时,方士苏乐受命在宫中筑"八风台","台成万金",可见筑台耗费巨大,并在台上作乐。

  儒生苏章,他不仕王莽,隐逸而去。

  此外,在长安还有富豪苏回,被贼人 绑票,时任京兆尹的赵广汉,以计擒住了贼人。

  在京城及附近居住苏建苏武家族。

  苏益在《吾族渊源》中,讲到了苏建苏武家族的来源:"汉兴,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苏氏亦由河南河内而迁秦,遂家于长安杜陵间。至汉武帝时,建公官校尉,从卫青大将军,西汉元朔二年,匈奴人 寇击退之,收河以南之地。西汉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居长安而葬武功,其后遂家其所封,是为武功人 。"

  江浩在《苏氏族谱源流四修序》中提出:苏秦子"廷奇,居相位。奇五世孙胜,徙居杜陵。越十世,建为平陵侯,后为游击,复为右将军。"

  到了东汉时期,京师移都洛阳。苏竟,字伯况,西汉平帝时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之学,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时外放为代郡中尉,时值内乱国弱,匈奴扰边,仅代郡独能保全。东汉光武帝时,拜为代郡太守,并坚拒匈奴,后因病离开代郡,到京师拜为侍中。数月,因病免官。苏竟回家养病,潜心学问,作《记诲篇》等文章传于世,年过七十而死于家中。这种籍在外地,在京城任职并家居洛阳者,在史料中亦有所载,如曾在东汉宫中任中常侍的苏康,在东汉特有的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中,苏康深受汉桓帝的重用,左右朝政,与窦太后势力进行争斗。此外,光武帝时,还有在京城任司隶校尉的苏邺,系下狱而死,与他同案而死者有"用气自行"的王磐和丁鸿。在顺帝时,有在当时世家大族崔援手下任门生的苏祗。

  在陕西"武功",世居着苏建的后代。东汉时期,有苏章家族。苏章为扶风平陵人 ,他的祖父苏纯为中陵公侯,在"三辅"一带受人 尊敬,被时人 称为"大人 "。苏章官至冀州刺史,他的哥哥的孙子叫苏谦,曾任金城太守。苏谦的儿子叫苏不韦,为报父亲被杀之仇,而卧薪尝胆,追杀仇人 ,很有阳刚之气,但也受到责难,并遭受满门被杀之灾。

  苏砒《苏氏世谱原序》载:"汉兴,天下混一。苏氏封侯者四人 :江阳侯息,海常侯弘,薄侯昌,而史失其传。"

  平陵侯苏建。其中,在汉武帝时,集中兵力,平定南粤王叛乱,南粤王赵建德便是由伏波将军的司马苏弘抓捕归案的。苏弘也因功受封为海常侯,其海常侯国在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七月受封,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苏弘死,无后而国除,前后共7年。

  蒲侯,见于《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和《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其封地《汉书》标定在琅琊,但从"蒲"义考察,应在今山西境内。苏昌在囝县(河南杞县西南)以县尉的身份,参与平定淮阳王谋反而有功,于延和二年(公元前91年)十一月受封为蒲侯,食封1026户。他的儿子苏夷吾后继封为侯,到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被削为民。其侯国历汉武、昭、宣、元、成帝等5帝共73年。江阳侯的封国在今四川泸州一带,《史记》记载其地在"东海",即今苏东北、鲁东南一带。江阳侯,《史记·孝景列传》又作"江陵侯"。孝景六年(公元前151年),赵国相苏嘉因平定吴楚之乱,而受封,食邑2541户。

  《史记》年表所列江阳侯的诸侯分别为:第一代,江阳康侯苏嘉,《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苏息",其在位年代为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至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第二代江阳懿侯苏序,在位年代自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至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三代苏明,《汉书》作"苏朋",在位年代自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第四代苏雕,在位年代为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东北地区有任西汉辽东太守的苏季,在《汉书·艺文志》专列有他的"赋一篇"。在山西还有汉文帝时屯军句注(今山西代县北)的将军苏意。在今山东金秀一带有汉代的山阳郡,《汉书·成帝纪》记载:三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 攻杀长史,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汉书》中,《天文志》、《五行志》、《杨胡朱梅云传》、《谷水杜邺传》、《何武王嘉师丹传》等均有记载,有的并记这次起义历时年余,历郡国40余,并将其与陈胜起义并列。苏令的故乡不得而知,但他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交界及邻近地区是没有疑问的。在汉代桂阳即今广东连县,有被称为仙公的苏耽,他因善于道行而盛名于世。

  另外,在东汉初年的战乱中,在今甘肃一带的以隗嚣为首的反对王莽的势力中,有志士苏衡为"祭酒",参与了军国大计的谋划。在《后汉书》中记述了凉州刺史梁鹄治罪苏正和一案,参与此事的盖勳并没有因与苏正和有仇,而借机报复,他说:"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 之危,非仁也。"并秉公断案,使苏正和"喜于得免",苏正和是武都即今甘肃西和县人。

  在光武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也还有非常活跃的苏姓人 士,如虽为王莽的使臣,但被刘秀极为看好的苏伯阿,以为其为"王者受命"。

  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一带)人 苏茂,他是汉更始帝手下的一员大将,为更始帝任命的"讨难将军",他击破方望主刘婴的大军,又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与赤眉军大战,他还受命进攻温城,与寇恂大战而受挫,并受命守护洛阳。以后他又率军攻杀淮阳太守,以广乐(今河南省虞城)为中心,并依附刘永,被刘永任命为大司马、淮阳王。刘永被光武帝俘获后,他又拥立刘永之子刘纡为梁王。后与庞萌等合兵三万,进国桃城(今山东省任城县北),光武帝刘秀亲率大军,坐镇蒙城,指挥决战,苏茂兵败。苏茂在今苏鲁豫皖交界处,与刘秀军多次对阵,可以说是当时刘秀最为头痛的精锐之师。在当时的混战中,还有鄙(今河北省高邑)大姓"苏公",这位苏公虽然史不见名,但在今河北高邑一带,苏已成为当地的大姓,当是没有疑问的厂。属于"河北苏"者,还有当时在律历方面很有造诣的苏统,他是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 。东汉永平年间,在奉车都尉窦固手下任司马的苏安,出战北匈奴车师王。东汉初在南方的交阯任太守的苏定,依法治郡。他们的里籍虽不得而知,但北到大漠,南到越南北部,都有苏氏族人 活动的踪迹。此外,还有一些不知里籍的苏氏,如东汉初年进攻弘农郡,生获郡守的苏况;赤眉余部将领苏臣;以及东汉末任职汉中太守的苏固等。见于《后汉书》还有一些苏氏,虽然无法肯定是"武功派",但为今陕西人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扶风人 有苏固,还有因伪言图谶事而下狱的苏郎等。京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一带)人 有苏顺,字孝山,他以才学见称,好善学术,隐处求道,晚年被拜为郎中,所著赋论、杂文等16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氏播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代。在这个时代,充满了战事、饥荒,民族间的争斗,以及南北的对峙,充满了人 生的痛苦,居住地的迁徙与漂泊不定,但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趋向于统一。

  陕西是苏氏的大本营。

  苏则家族,在武功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史中隋唐时期的苏氏名人 都号称为苏则的后代,这类的文字也见于苏家的相关谱牒。苏则是扶风武功(今陕西扶风东南)人,他生活在三国的曹魏时期,曾在西北边地酒泉郡、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以及金城郡(今甘肃省榆中西北)作郡守,积极发展生产,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尽快恢复。苏则有儿子苏怡、苏愉及苏慎,苏愉在西晋时曾任太常、尚书。苏愉的儿子苏绍为诗人 ,在西晋时也有一定的名气。从《晋书》中可知,苏愉还任过凉州刺史,晋泰始年间(公元265年至274年),曾与河西的鲜卑人 大战,而退守内地。苏则的后代苏湛为北朝时人 ,西晋末年大乱时,举家避难河西,北魏时回归故里,苏湛的父亲苏拥曾任秦州抚军司马,苏湛在北魏孝庄帝时任尚书郎、散骑都尉和中书侍等职,主要生活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在《晋书》中,还记有出自"秦雍之世门"的苏霸,他在鲜卑秃发部的南凉政权中任昌松太守,昌松郡在今甘肃武威县一带,他为南凉守城,面对强敌,发出了"吾宁为凉鬼,何降之有"的誓言,城陷后而壮烈殉职。苏翘,与苏霸同乡同宗,在昌松郡的漠口屯兵五千,为南凉将军。由匈奴刘氏建都长安的前赵政权,有武功男子苏抚见于史籍。八王之乱时有任长安令的苏众等。还有出生在今陕西武功县苏坊村的苏惠,她因怀念丈夫而独创的《璇玑图》诗而著称。北周时期,属于武功派系苏则之后的最著名家族为苏绰家族,他在宇文氏掌权的西魏、北周政权中官拜大行台度支尚书,并兼司农卿,他提出的《六条诏书》是一个纲领性的治国施政方略,为北方实力增强,以及北南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弟弟,苏椿,曾在武都郡、西夏州、弘农郡任郡守,还担任武功郡守等要职,在乡里极有威信,后进爵为侯。苏绰的堂兄为苏亮,西魏时任职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车骑大将军等要职,苏绰工于经画大政,苏亮则以文字典章而著称,二人 均为当时的贤才,世称"二苏"。

  河北作为苏姓的分布中心,也已经形成。苏双,与刘备同乡,为"中山大商",他在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经商,与刘备相交甚密。在东汉末群雄并起的年代,苏伯、田银在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举起义旗,以致曹操欲意亲征,后在手下的劝说下改派曹仁行晓骑将军,都督七军讨伐,并平定了这股异己势力。在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政权中,属于王族宗室慕容皓的妻兄叫苏泥,他们家族世居中山(今河北定县),当时这里也是后燕的都城所在。在苏氏族谱中常常提到"平陵六派",其中"武邑"、"武疆"两派都属于平陵即苏建的后代。《仙源苏氏源流考》也提到"赵郡之苏",为苏章之后因官于邯郸,而留居于赵郡的史实。但从先秦以来苏氏的分布情况考察,"河北苏"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世居武邑郡(今河北武邑)的苏侃家族,其祖父苏护曾任武邑太守,在当时应该是地方的望族。苏侃曾长期在南朝的宋、齐两朝任职,他与萧道成关系交往甚密,萧氏建立南齐政权后,他亦任黄门郎、射声校尉等要职,直接参与了南齐政权的内部机要大事。

  属于武邑者还有苏淑,他在北魏政权中历任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殿中侍御史,除在京师洛阳外,他还在荥阳(今河南郑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中山(今河北定县)等郡任郡守一类的要职。属于武强(又作"武疆",在今河北武强西南)者有苏琼,他在东魏政权中先后任南清河太守、乐陵太守等,有关他"公堂悬瓜"的故事,已成为廉正自律的千古美谈。

  河南是苏氏的最早聚居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也应有"苏氏世族"。三国时期,陈留外黄(即今河南民权西北)人 苏林,是曹魏政权中不可多得的大儒,被奉为"儒宗",他长期在京师担任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等要职,退休后还收有许多学生,是当时儒生们向往和敬仰的儒学宗师。河南籍的的苏氏应有不少,但多已失传。由于河南位居中原,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因而有许多客居于中原的苏氏。如魏文皇曹丕的皇姬苏氏,她是邯郸怀王曹邕的母亲。曹操时有宫中的工匠苏越,曾在宫中移植"美梨"树。当时曹氏都邺(今河北临漳),但多次移住洛阳。邺都位于今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漳河之畔,也是当时的战略要地,在曹氏建都前,为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的儿子袁尚曾安排苏由、审配守邺,苏由后投奔曹操,并协助攻取了邺。在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时任黄门监的苏铄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等共谋大事,与当时的权贵司马家族作对,事情败露后被捕身亡。这件事不仅见于《三国志》,也见于《晋书》,这件事的失败也标志着曹氏政权已成为司马氏手中的玩偶。西晋孝愍帝时,也有在宫中担任殿中都尉的苏马,受命执行帝王间的机要联系。此外,在北方地区还有一些十分活跃的苏氏族人 ,如曾在曹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并州刺史遣部属追击北鲜卑比能所部,追击者将军苏尚,便生活在今山西及北方大漠一带。在今甘肃一带,酒泉苏衡与羌人 及"丁令胡"万余骑攻掠边县,张既与夏侯儒受魏帝之命迎击,苏衡后归顺曹魏,受命守护西部边陲。十六国时冉魏政权定都邺,而在常山郡(河北元氏西北)任太守的苏亥,实际上守护的是冉魏政权的。北大门,后在慕容氏打击下弃常山而奔于新兴(今山西忻县)。以后他又与慕容恪大军作战,又奔于并州,苏亥是冉魏政权中十分活跃的军事人 物,正是军力不济而最终导致了冉魏政权的覆灭。在西晋时,还有常山太守苏韶,他与李含有一定的往来。在前燕时期,原属于张平所部"镇北"苏象等,率垒壁138个,归顺前燕慕容儁,被复官封爵。在刘聪的前赵政权中,有部将苏铁,在攻取三辅中,立有战功。在与后燕政权抗击的势力中,兰汗的左将军苏超迎击慕容宝。北方的苏氏也有随元帝南下者,如周访的部将苏温受命痛击以竟陵(今湖北省钟祥一带)自立的杜曾。

  在今山东的苏峻家族,也是南下东晋而于史有载的。苏峻是长广挺县(今山东省莱阳南)人 ,东晋建立后,他南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而被封为膺扬将军。苏峻主要活动在鲁、苏、皖一带,对当时的朝政有较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民南迁是中原地区最有影响的移民活动。苏氏族人 在南方的活动见诸于文献,曹魏大将乐进领兵击走刘备的部将关羽与苏非等。当时在孙吴的势力范围内黄祖居于夏口(今湖北省武汉附近),他手下有都督苏飞,数次向他推荐甘宁,以至孙权平定黄祖时欲加害苏飞,在甘宁的力保下,苏飞得以赦免。此外,还有在孙吴政权中任长沙太守的苏代,以长沙、零、桂等三郡割据的苏马等,在孙坚大将朱治的打击下,才得以平定。

  隋唐时期的苏氏播迁

  在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但在唐末五代又出现了短暂的分裂时期。

  隋唐时期"新士族"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众多的"望族"。

  苏威家族自三国时苏则,尤其是自北朝到隋唐,以苏绰、苏威父子和苏瑰、苏颠父子为主,在武功派系中,具有较大影响。

  唐末昭宗时的苏检,他的祖父为苏迢,父亲为苏蒙,苏检在唐末的动乱中,出任宰相,以后家族又遭血洗。他也是武功派系,但来源还不太清楚。

  属今陕西省,还有唐扶风(今陕西省扶风)人 苏孝慈,他的父亲苏武周,为北周兖州刺史。孝慈在隋时任大司农、兵部尚书等。他的长兄苏顺,为北周眉州刺史。苏顺的儿子苏沙罗,任隋资州刺史,检校利管总管事。雍州蓝田(今属西安市)有苏垧,在武后时期官拜右台监察御史,以后又为户部尚书;他的儿子苏晋,玄宗时为吏部侍郎,他与当时的名相宋(王景)有过很好的合作。京兆武功(今属西安市)有苏源明,玄宗时为国子司业,肃宗时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以及秘书少监等,与元结关系密切。五代时的京兆府长安县(今属西安市)有苏逢吉,他的父亲苏悦曾在前蜀政权任职。他后来在后汉政权中任中书侍郎,拜同平章事,成为后汉的宰相。原居武功,后徙高密(今属山东省)的苏禹硅也在中书省任职,与逢吉同为相职,并兼刑部尚书、左仆射。后周政权建立后,苏逢吉被杀,苏禹硅也还官任原职,不久被免官,但人 却善终。

  唐代国都长安(今西安),还有苏氏在那里任职与生活,被记录在史籍中。如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在宫中"作乱"的卜者苏玄明。唐德宗时,上奏皇帝褒奖裴冕的苏正元。唐宪宗时,参与平定吴少诚之乱的神策军都将苏元策。曾为唐玄宗驸马,以寿安公主为妻的苏发。文宗时,殿中侍御史苏特为潘州司户,苏特还著有《唐代衣冠盛事录》1卷,在京城任御史等职。在京城任四门博士的苏德融,参与了《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春秋正义》等书的复审,后一本书出自著名学者孔颖达之手,可见苏德融在当时的权威性。在当时的宫廷禁军中有军将苏佐明,他参与了宫中政变,而在文宗初立时被诛。武则天时,有内附的契丹酋帅孙万荣叛乱,左羽林将军苏宏晖受命领兵拒敌,虽有"弃甲而循"之嫌,但因立功赎罪,免遭杀身之祸。此前,他作为将军参与了平定"默啜复犯塞"的军事行动。神策军是当时中央政权重要的军事力量,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犯边,在屯驻咸阳保卫长安的将官中,有神策将苏清沔。安史之乱时,在潼关抵御乱军的将军中有苏法鼎。在高宗时有太常博士苏知机上奏,专议公卿衣冠事宜,并得来纳。以上这些苏氏人 士,籍贯不详,但他们多在长安附近活动。另外,根据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墓志拓片,在今陕西发现的隋唐苏氏墓主号"武功"者,有陕西蒲城发现的苏慈墓志,墓主为隋洪州总管;有洛阳发现的曾任唐密云郡录事参军的武功苏氏墓志。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基建工地的唐苏三墓中,出土墓志为"唐沙河县尉刘府君故夫人 苏氏墓志铭并序",从志文可知,刘夫人 叫苏璋三,京兆武功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苏氏武功派的影响。

  河北苏氏也有较多的分布,在苏谱中提到的平陵六派中,属今河北省有武邑(今河北武邑)、武疆(强)(今河北武强县西南)、赵郡(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可见平陵侯的后代在河北占有较大的份量。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代宰相中有苏味道,他属于赵郡鸾城(今河北石家庄)人 ,他的先祖为汉并州刺史苏章,以后有人 因官居于赵郡,因此而留居下采。苏味道的父亲苏荣,也没有多大官位,味道自小聪颖,并以文才出名,因此他及第后官位虽不算十分畅通,但在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跻身相位。在当时强权当政时,他为避免得罪各方,而处事模棱两可,故又有"苏模棱"之称。味道弟味玄,也居官膳部员外郎。味道子辈有苏伯,膳部员外郎;苏份;苏倜,兖州刺史;苏惋,职方员外郎。味玄子辈有苏偃。味玄孙辈有,苏油、苏准、以及任郴州刺史的苏汤。

  武邑的苏家,有隋右卫将军苏克忠,谏议直陈的苏安恒,尤以唐初的南征北战的骁骑卫大将军苏定方最为知名。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为冀州武邑人 ,后徙居始平(今陕西兴平)。定方,带领大军先后征讨突厥、高丽、贺鲁、百济、西域等,迁升为左骁下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等。他的儿子苏庆节,随父转战四方,也被封官授爵,可以说苏定方父子的武功伟业,是与唐代强盛密切相关的。

  河南为苏姓的起源地,也居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唐武则天时,将洛阳作为东都,因此,也留居了许多名人 。如在洛阳出土的唐代苏氏墓志,有英武军石厢马使苏日荣夫妻、司功台内给事苏永、东都留守苏咸、左金吾大将军苏威妻,以及隋代的光禄大夫苏威妻和北朝的密县令苏屯等。此外,唐末苏特为陈州刺史,后落籍于此。他的儿子苏循,在唐昭宗时为礼部尚书,后迎合朱温建立了后梁,并在朱温登基中担任典礼仪式上的册礼副使,苏循的儿子苏楷仅任起居郎。后他们二人 投靠晋王李存勖,苏循任节度副使,苏楷为尚书员外郎。

  其他地区的苏氏,如四川唐代时有苏涣,他与杜甫有较多的交往,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进士,官至待御史,以刚毅正直,为政清明而留名于世。广东唐代有南海(今广州市)人苏妙,年少聪慧,官至泉州刺史,以德政著称。

  在新、旧《唐书》中,还有一些活跃在方方面面的苏氏族人 ,尽管记载简略,对其分布也可有一般的了解。比部郎中苏端,性格疏狂,他对司徒杨绾的谥号有异议,而被唐代宗贬为广州(有称"巴州")员外司马。在南蛮有曩贡节度苏论,他应该是居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唐代苏氏族人 。在德宗时藩镇朱讹手下任幕僚的苏玉,在朱讹自号"大秦皇帝",并四处联系时被杀。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以梓州(今四川省三台)拥兵而立,刘辟女婿苏强受命守成都,而被俘。苏强的兄长苏弘远在晋州(今山西省临汾)为官,也受到牵连。贞元年间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长期驻守今四川的苏峗,作为别将受命平定东蛮。

  苏峗还任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县一带)总管,在多次平叛中立功。唐后期朋党之争中,牛派首领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进士及第,后经李党究赅,苏巢以"贡举不公"而成为牺牲品。在唐代的孝子中,有乐陵(今属山东省)的苏伏念、南陵(今安徽省繁昌)的苏仲方。在唐宪宗时,在淮西留守吴少阳属下任判官的苏兆,经常劝他与中央合作,少阳死后子吴元济接任,他密谋起兵,而将有碍于他的逆行的苏兆缢死,宪宗皇帝追赠苏兆为尚书右仆射。敬宗时荆州(今属湖北省)刺史苏遇以"决阴事"著称,为牛党宰相李逢吉赏识,而以苏遇为左常侍。唐末,蔚州(今属河北省)刺史苏祐,为北部边族沙陀所败,后在今河北灵寿,被人 所杀。在唐后期拥兵自立的吴元济手下有节度判官苏肇,在他的周旋下,常常向少阳晓以大义的杨元卿免遭陷害。

  另外,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在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被玄宗采纳并亲祀。在玄宗时还有为范阳蓟(今天津蓟县)令的苏孝愠。在吴元济淮西之乱时,有苏表向当时的宰相武元衡献上"破淮西策",但未被采用。在隋唐的军队中,也有苏氏将兵。如在隋末揭竿为王的萧铣,他曾遣将军苏胡儿夺取林士弘的豫章,并由苏胡儿领兵据守。在唐初的对外征战中,总管苏海政参与对突厥的战事;以后他以飚海道行军总管的身份,主持了对龟兹的战事,杀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他还以沙州刺史的身份参与了对西戎的战事,在唐代初期已较有名气。在对西南吐蕃的战事中,神策副将苏太平戍守陇州(今陕西陇县),并受命出救华亭。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后,右监门卫将军苏孝祥作为平叛大军的后军总管,与徐军战于阿溪。德宗时,淮西吴少诚,又以兵反,诸镇将兵奉旨讨伐,神策将苏光荣受命守小激水(今河南临颖以南一带),因各镇兵马步调不一,军阵溃决,仅苏光荣部有出色表现,宪宗时,苏光荣还以神策普润镇使出任泾州刺史、泾原节度使。此外,唐代时新罗"王之弟"为苏金添明;西羌的东女国清远王弟为苏历颠,他还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

  宋辽金元时期的苏氏播迁

  苏氏铜山派重要人物,在宋初任参知政事的苏易简,从"居翰林"时便来到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生活,苏易简数代均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生活,不仅有自己的宅院,还有自家的坟茔,易简的儿子苏耆,死后即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先茔"。易简的另一个儿子苏叟,死后也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风池原先祖墓穴之下"。

  到了易简的孙子苏舜元,在江吴一带任职后,死后即埋葬在润州丹涂县(今属江苏省)五老山下。他们对家乡,也就是祖籍的印象已极为粗浅,其故乡情结,与隋唐时期重出身、重家世,自然是无法相比的。我们再以苏轼为例,自从苏家父子三人 走出四川后,除了苏洵死而回故乡眉山送葬外,其余的时间很少能回去,似乎已把常州作为养老送终之地,在那儿购置了房产,而且在那个并非故乡,也非任职之地居住了较长的时间,即使在死后,也没有"落叶归根",而是选择了既非故乡,生前也很少生活过的"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郏县作为终老之地。

  苏氏在南方形成了福建、浙江、江苏,即南方苏氏分布格局的三大中心。每个省都有十余个地方,与苏氏有关,这在以前是极为少见的。这是因为在五代时期中原战乱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原士民南迁福建、浙江,如苏颁的先祖苏益便是这次南下移民的苏氏族裔之一,他们随王潮、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他们带去的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了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另一方面,南宋政权建都在杭州,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使大批的高层士民集聚在当时的京城附近。

  在金、元时期,由于辖区的原因,《金史》中的南方籍苏氏极少;而元代的苏氏,记载上以河北为代表的北方苏氏为主。

  苏绎《浙东四明苏氏族谱源流》,写于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主要记述浙江四明(今宁波)一带的苏氏迁移情况。其主支谱系为苏忿生、苏建、苏嘉、苏纯、苏章。迁移路线也是河南、陕西、河北。苏章是个关键人 物,其后裔有苏味道,尔后居眉为眉山之苏。另一支为苏则、苏绰、苏瑰、苏益等,苏益随王潮人 闽为隰州刺史,居于温陵(今泉州),为闽派之苏。有关主支谱系,多以正史史传人 物进行组合排列,尤其是将蜀派苏易简与闽派支系混淆,绝对是不可取的。但在苏洵以下的谱系,如苏轼四世孙为苏甲原,国学博士,余姚县尉,南宋灭亡后,隐居于四明之月湖。生子6人 :苏江为直学,居董溪;苏河为学正,居余姚;苏淮为提举,居董溪;苏海为学正,居奉化;苏溪为乐正,居于鄞县。

  苏基《重修同安苏氏族谱序》中,谈及在闽、粤地区苏氏的徙迁。其最早在仙游,以后又分居到同安田头,以及青礁。宋时分居虎溪,到明洪武时分迁太江、合浦。从太江分迁到碧浦、广林、松浦、洪福等地。以后又散居车田、黄山之麓、漳浦、南靖,以及广东海丰、东计、兴化等处,还有居住在上平、龙溪、海澄等地。

  移居台湾香港

  明代末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公元1624年至1662年)。荷兰殖民者鼓励东南沿海的大陆民众到台湾移民。祖籍福建同安的苏鸣岗(明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与入结伴到东南亚谋生,后定居巴达维亚,从事制糖业与商业,被当地华入公推为华入领袖,清政府实施对台湾的管辖权,不仅大陆居民激增,台、陆间的贸易活动也日趋繁荣。

  台湾商号林立,为协调行动,减少内耗,而形成了对某行业、某地区市场的垄断,建立了以大商入为中心的商业集团——"郊",又称为"郊行"、"行郊"、"郊商"。在"台南三郊"中的"北郊",拥有商号20余家,郊行内部组织系统完善,有董事、秘书长、总干事等,立纲陈纪,章法森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北郊"的核心是"苏万利商号"。

  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实行了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的政策,从现存台湾的苏氏家谱中可以看到苏氏族入的入台始祖,大部分生活在清代。

  来自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苏颂子苏诒后裔者,乾隆年间,有苏昌龙入垦台后里;苏禄进、苏乾秀、苏乾德入垦今新竹香山;苏章焕、苏周琮入垦今苗栗头份。嘉庆年间,有苏新长入垦今苗栗铜锣(铜锣湾);苏进魁入垦今新竹芎林(九芎林);苏湖宗入垦今桃园芦竹(桃仔园芦竹厝)。道光年间,有苏拔益入垦今苗栗公馆;苏成昭入垦今新竹关西;苏开全入垦今新竹东。

  自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入台者,康熙年间,有苏嘉祉入垦今高雄湖内。乾隆年间,有苏武入垦今台北市土林区。嘉庆年间,有苏全、苏燕、苏道、苏由、苏忒、苏老、苏足七兄弟入垦今台中大肚。道光年间,有苏进入垦今桃园市;苏宗信入垦今台北淡水;苏圆入垦今台北三芝;同治年间,有苏振信入垦今嘉义朴子(朴仔脚)。

  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台者,明永历时有苏泽恩入垦今台南安定(直加弄)。清雍正年间,有苏国浩入垦今台北汐止(水返脚)。嘉庆年间,有苏嘉骞入垦今台北市南港区。

  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入台者,康熙年间,有苏懋德入垦嘉义六脚(六脚佃)。乾隆年间,有苏彭进入垦今嘉义布袋,苏文清、苏文万兄弟入垦今台中清水(牛骂头);苏克国入垦今台北淡水;苏昌启入垦今台北林口(树林口)。同治年间,有苏式月入垦今台南市。

  自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台者,主要是苏结(苏颂从叔)派下。乾隆年间,有苏懋禄入垦今彰化市(米线);苏明岩入垦今台北古亭区;苏光和入垦今台北汐止;苏其缘入垦台北泰山,苏兴存入垦今台北景美区。嘉庆年间,有苏清癸入垦今台北汐止。

  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台者,乾隆年间,有苏共入垦今嘉义市。道光年间,有苏瑞祥入垦今台北士林区。龙溪苏氏,早在明万历初年,便有苏正顺携长子苏振文入垦今台南安定。

  自广东揭阳县入台者,乾隆年间有苏笑入垦今嘉义市。广东大埔县,乾隆时有苏扬武入垦今嘉义民雄;苏挺秀入垦今苗栗公馆。

  自惠州府陆丰县入台者,有苏朝尚入垦今苗栗三湾。嘉庆年间,有苏嘉七、苏嘉清兄弟入垦今新竹香山。

  苏姓入住台湾,在他们的聚居地,有一些相关的地名,如云林县有"苏秦眉"、"苏秦村";嘉义县有"苏厝村",旧称"苏厝"、"苏厝寮";台南县安定乡有"苏林村"、"苏厝村",这些地名,有的还是现代行政村的名称,是苏姓早期活动轨迹的反映。

  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中,有苏氏分布。香港移民中,以广东人居多。苏氏也不例外,其祖籍有番禺、高要、顺德、南海、东莞等地,还有一些在美国侨居,后返港创业,

  移居海外

  《岩山衍派苏氏族谱》记载:从14世至21世中,每代都有苏氏族人向海外发展的记载。如14世苏光成,生于清康熙己巳年(公元1689年),卒于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往夷邦柬埔寨无回"。与苏光成同辈的苏光生,"往夷邦卒";苏光辉,"殁于夷咖哕吧";苏光端,"往外夷,不归"。15世中,苏祖庆,"往夷邦柬埔寨";苏祖果,"殁于外夷";苏祖春,"往暹罗"(今泰国);其他如苏祖密、苏祖转、苏祖能、苏祖荔、苏祖迎等,"往外夷","殁于夷邦",或"往外夷不回",可见许多连具体的居住地,都不太清楚。16世中,苏德提,"因往暹罗邦",即到今泰国。18世中,苏功龀(1867—1894),"殁于岷邦",即菲律宾。19世中,苏敷诲,"卒于岷邦";苏敷鞣的续妻为"小吕宋"的罗丝;其他同宗兄弟,有"殁于双安南之埠",或"殁于杏眼",或"居夷邦",总的来说都在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其20世、21世的苏氏族人,亦有十余人,远渡重洋,在东南亚谋生。从该族谱看,自清代康熙时期,直到清末明初,均有苏氏到海外发展。

  《龙井苏氏族谱》记载:19世中,苏金讲、苏金认、苏金鹏等"葬南洋"。20世中,苏玉榜、苏玉相、苏冬水等"往南洋"。这两世的年代在1841—1915年之间,其中苏玉富,"南洋槟榔屿中华中学肄业"。

  缅甸

  苏氏在缅甸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仰光市的庆福宫建成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石碑上所刻董事人有苏品堂、苏大江、苏永昌等。也就是在清代的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旅缅的苏氏宗亲还在仰光建筑了"芦山堂",又称"正简公宗祠"。在缅南重镇毛谈棉也设有"芦山堂",堂联为:"芦山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国","山川北向钟灵蕴结发展他邦"。在勃生、毛礼两地有苏氏宗亲居住,并成立了苏许连联宗会以及"三季堂"。

  菲律宾

  除在首都马尼拉外,在南吕宋区、中吕宋区、北吕宋区、美骨区、三描礼智区、宿务区、怡郎区、加帛示区、岷(艹阑)佬区,不仅居住有苏氏宗亲,而且还有相应的地区组织,这些组织总汇成"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该会创立于1937年,二战时暂停会务,二战后恢复会务活动,并租赁民房为临时会所,1962年在岷市那位亍,专置两层木质楼房,作为新会所,直到1994年建成了砖石结构的永久会所、至今,宗亲组织也已有40余届。其苏氏组织机构庞大,并承办了世界苏姓宗亲组织的筹备与成立大会。菲律宾的苏氏宗亲多次组团到大陆寻根。苏世庆作为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理事长,以及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的首届理事长,在各国苏氏宗亲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新加坡

  早在1929年便专门成立了 "芦山公所",二战后又正式成立了"新加坡苏氏公会",他们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苏颂安葬日,都要举行聚餐联欢会。新加坡的苏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仅1992年,全年发展的宗亲会员达到107人。新加坡的苏氏活跃在当地的许多领域,在房地产、金融、餐饮业,服务业等均有苏氏的身影。苏晋兴获得了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星章"(BBM),苏全兴也获得了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奖章"(PBM)。

  泰国

  苏氏以广乐潮汕地区为主,广东籍主要分布在潮安、潮阳、东莞等,福建籍分布在同安、晋江、龙岩等地。泰国苏氏主要居住在首都曼谷,在北榄府、吞府、京都府等均有分布。泰国苏氏主要活跃了经济领域,

  马来西亚

  在一些地区也设立了宗亲组织,这些地区以及全国性的宗亲组织,均为苏、许联宗。

  越南、柬埔寨、印尼

  均有苏氏分布,有的也成立了苏氏宗亲组织。

  非州

  苏氏宗亲,他们有的是以东南亚移民非州,有的则是从祖国大陆远渡重洋的淘金者。

  韩国

  苏姓人数就有24288人,韩国苏姓的始祖为高丽国吏部尚书苏继芩。

  美国,加拿大

  也有苏氏宗亲的身影。<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