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月2叫龙抬头?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芜湖2月2龙抬头可以去哪里?芜湖2月2龙抬头可以去哪里玩
去周边的县城吧 比如湾沚、南陵等地 可能有民俗活动或者去小九华看看。 龙抬头在芜湖的话其实不算大节日,可能就是自家过节而已。期望值别太大。 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助你。
2月2龙抬头
2月2龙抬头习俗
要剃头;意思是剃龙头.
还不可以动剪子.
过节都有这个习俗;不过还好是一天.“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二月二”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北方一些地方旧俗,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这叫“引田龙”。但也有相反的,有的地方这一天忌担水,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吃面条称“挑龙头”、吃油炸糕称“吃龙胆”、食煎饼称“揭龙皮”、吃麻花称“啃龙骨”,以示吉庆。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谣。那么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神话传说说。相传唐朝时因武则天代唐称帝而触怒天庭,玉皇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戒。而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人间生灵涂炭,百姓受灾而活活饿死,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因触犯天条,被发到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立戒牌:“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一座。
老百姓为了拯救龙王,想方设法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金黄的玉米粒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急忙爆起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上供这“开花的金豆”。龙王看到百姓都在救他,就急忙抬头并大声向玉皇喊说;“金豆都开花了,快放我回天庭吧”。玉皇一看这一情景,只好依诺传谕,诏龙王回天庭继续主管给人间兴云布雨之职。从此以后,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仍然还会爆玉米花或炒黄豆,以纪念龙王的恩情,并形成习俗一直流传下去。
二,引龙说。明代已有此俗,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还有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三,“春龙节”说。在民间,二月二还有称为“春龙节”的说法。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是句季节谚语,是预示着春季已来临,蛰龙(百虫)开始苏醒,万物复苏,也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举行各种活动,无非就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平安吉祥吧了,还有跟人们对龙的崇拜有关。
二月二龙抬头,你剪头发换发型了吗?
“二月二,龙抬头”,我们陕北人也说,而且这一天,尤其是男人,一定要理发,寓意轻发昂首。
这主要是北方汉民族在农耕社会形成的说法。北方缺雨,汉人都是龙的传人,农耕社会雨水最要紧,而龙又是管天上地下诸水的。
进入冬天的天寒地冻,天合水为雪,地结水为冰,似乎是龙王含首低眉,休整去了,暂时不管事了。而到了二月二,九数完了,冰雪消融了,大地复苏了,天也该开始施云布雨了,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们的祈盼,祝愿龙王昂首挺胸,威武登台,为民施福建功。
“二月二,龙抬头”,并无多少迷信禁锢色彩,而是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他鼓励人们一扫冬天的萎靡,整理身形,振作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原创借图)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