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详细的界定:1,劳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7376333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120
"克苏鲁的梗"是什么意思?
“克苏鲁的梗”是引用了克苏鲁神话中的剧情或形象,克苏鲁神话是一种小说类型。
克苏鲁神话体系脱胎于现代文学作品,诞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并非一种远古传说,与传统概念上的神话传说截然不同,是一个充满邪异风采的黑暗神话,被称之为“现代恐怖神话体系”。
这一系列设定以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erd·Phillips·Lovecraft,1890-1937)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创造的世界为基础,由他的好友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诸多作者共同创作。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德雷斯等人极大拓展了克苏鲁神话的内涵,但一些克苏鲁原教旨主义者并不认同德雷斯的二设,认为其“引入了善恶对立等致命的错误而无可挽回地损坏了洛氏作品的精神。”
目前的克苏鲁神话体系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集体创作系统,当然是否被承认和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诗歌、绘画、电影、音乐、游戏。而这种创作至今依然源源不断,极大拓展了克苏鲁神话的覆盖面。
扩展资料:
克苏鲁神话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旧日支配者(old ones)。它们是恐怖的、拥有伟大力量的古老存在,在上古时代曾经统治地球,但结果却被古神封印,在如死亡般的睡梦中安眠。
它们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克苏鲁(Cthulhu),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R'lyeh)。当繁星的位置正确之时,拉莱耶将从海底浮上,克苏鲁将醒来,为地球带来浩劫。
尽管克苏鲁非常著名,以至于整个传说体系都以它来命名,但它并不是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也不是故事的中心。占据这一系统中心位置的,是魔神之首阿撒托斯(Azathoth),而奈亚拉托提普(Nyarlathotep)则与人类世界接触得更加频繁,而且,和其它的旧日支配者相比,它更喜欢欺骗、诱惑人类。
宇宙诞生之初,只有阿撒托斯存在。从阿撒托斯生出了“黑暗”、“无名之雾”和“混沌”。
盲目痴愚的阿撒托斯最初生出的是“黑暗”,而“黑暗”产生出了“至高母神”莎布·尼古拉丝(Shub-Niggurath),她拥有很强的生育能力。有说法称,她生出了包括克苏鲁在内的几乎所有旧日支配者,乃至一切生命。
“无名之雾”产生出了“门之钥”犹格·索托斯(Yog-Sothoth),知晓一切的时间和空间,是银之门钥匙的存在。而“混沌”就是奈亚拉托提普,常被称为“信使”,是嘲笑与矛盾的象征。
他(他、她、它)经常使用的人类形态化身是一个皮肤黝黑,表情愉悦的瘦高男子,曾经在埃及受到崇拜,传说是他推动了原子弹的发明,目的是让人类更快的自我灭绝,完成“大清扫”的任务。
在克苏鲁传说的小说故事中,角色可能会因探究过深或通过一些机遇遭遇旧日支配者或是其他的宇宙种族,而他们的结果大多数是死亡和陷入疯狂。
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没有想过对他所创造的传说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在他去世之后,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对他的体系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克苏鲁神话”这一称谓。
但克苏鲁神话本质上并非神话,而属于传说。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的故事和神化的英雄传说。
传说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对民间长期流传的人和事的叙述。内容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由此可知克苏鲁神话虽然被翻译为神话,实际上应该属于传奇一类,克苏鲁神话应该是一种传说体系。
在整理和完善克苏鲁体系时,德雷斯将所谓“元素”系统引入到克苏鲁神话之中。他将旧日支配者们依其象征的自然元素分成四个阵营:水、火、风、地。
为了填补这一系统中的空白,德雷斯甚至专门创造了象征火的克图格亚(Cthugha)和象征风的伊塔库亚(Ithaqua)两个旧日支配者的形象。
而且,在德雷斯的系统里,“火”与“地”敌对,“水”与“风”敌对;这与传统的元素阵营(水与火敌对,风与地敌对)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克苏鲁神话起源:
首先,克苏鲁神话虽然在名称里带有“神话”二字,但它可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神话,而是一套流传于民间的科幻小说的集合。其起源是由美国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所创作的一系列科幻小说。
这套小说为当时还在充斥着千篇一律太空歌剧的科幻小说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小说中,洛夫克拉夫特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恐怖故事:
调查员调查神秘事件却意外发现这个世界上有着远超人类理解的强大生物(邪神),明知和这样的生物接触十分危险,可是好奇心却驱使他越陷越深,无法自已,最后san值归零,堕入疯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克苏鲁神话你说呢...克苏鲁神话是一种小说类型,克苏鲁的梗既引用了克苏鲁神话中的剧情或形象。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