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元节许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节日,但说起鬼节瞬间就能想起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今日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中元节。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那么关于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无祭祀的人,返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祭者,由公众要求佛道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根据道教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是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宽恕鬼魂,释放狱中众鬼魂,让囚徒饿死,使自己得到解脱,免得受苦受难。信众协助地官,过着亡魂饿鬼的生活,经过祭典和道士的实践。过程,使他们能更早地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所以道士都在这一天念诵、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鬼。道教把天、地、水称为“三元”,即万物之始。在道教看来,天水三元之气,为原始人、长养万物之根本,将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天,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为七月十五,下元日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传说是道教“三官大帝”的诞辰;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之生日;中元及下元为“三元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是道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三天都举行斋戒仪式。
道教传说
"中元节"始于北魏,中元为道教用语。道家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七月十五定中元,十月十五定下元。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将“三元”与“三官”相配,称是天官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大赦的日子,是地官查考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判罪免刑。汉代《老子章句》引《道经》说:“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学校的官校,搜选众人,各各行善。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犯饿死了,那是解脱。”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念经,饿鬼囚徒,也得解脱。」
所以在七月十五日,道教会举行「中元五果」,行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且民间也会准备丰盛的来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佛教传说
与此相反,中元又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南朝梁武帝萧衍就是始祖。4 “盂兰盆”一词源于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 ULLAMBANA),就是“救倒悬”的含义,生命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苦不堪言。在印度佛教仪式上,佛教徒为了追随他们的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的《盂兰盆会》是以修孝顺的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的苦恼而举行的。
此外,民间也有许多形式别样的“举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布依族)、“丰年祭”(高山族)、“丰年祭”(高山族)、“广西”等。
9今年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种节俗,都是围绕着同样的目的展开的,即祭祖,祭亡灵,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从魏晋开始,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谈,成为民间的一种普遍信仰。由于这些活动基本上都计划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因此它们之间的界线也渐渐模糊,从而形成了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所以道教、佛教、民间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月令篇中有记载:「是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6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第二,按照中国的择日规则,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而且通常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在民间,人们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一时期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他们往往选择在七月十五前后举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必然选择这一天以新谷地祭祀祖庙,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因为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举新”的习俗在几千年里一直存在,即使在它已经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之后,民间也一直保持着“荐新”的习俗,而且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开始。现在的中元节就是这样起源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