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应用到了历法,深入了解能让你过得更好,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历法是一个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也经常混淆的概念,如今经常接触到的相关概念有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今天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日历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世界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我国于1912年采用公历历法后,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传统的 阴历 ,称之为农历。
公历亦称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于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公用的历法。
1、性质不同:
农历是阴阳合历。以阴历的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农历和阴历一样,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以两个朔日之间日期为一月。
公历是太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周期算作一年,作为基础的历法,然后把这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2、天数不同:
农历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则设为12个月,354天。时间和公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4天或383天,称为闰年。
公历每个月分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有的年份是366天,称为 闰年 有的年份是365天,称为 平年 。一般四年一 闰年 。
3、使用纪年不同:
公历以公元纪年,分公元前后;而农历使用甲子纪年,六十年一轮回。
4、使用范围不同:
公历为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农历为我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中国自古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它以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它的特点是依据月相来确定月的长短,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太阳回归年无关。
农历还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日月相合的农历,在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关于农历、公历、阴历和阳历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 新历 ,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 农历 。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 农历 。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
【日历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1、公历又叫阳历,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是由人来规定的。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2、农历,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
3、一般在日历上,公历时间在上面,农历时间在下面;而且公历日期是罗马数字,而农历是大写数字。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阴历(太阴历):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阳历和阴历的详细分析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从分类标准来说,只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三种历法。有了这个认知再探究公历和农历分别属于上述哪一种历法。
结论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是,阳历却并不等同于公历,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公历又称基督纪年,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的 1912 和 1949 都是公历概念,意思是耶稣诞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阳历本身,其实并没有这种年份限定。
阳历更像是一个学术概念,精准但并不实用,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应用于日常。公历则不然,它更像对阳历的具象化的表达,把月和年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周期是 四年一闰 ,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 3+366 1) 4=365.25,与阳历回归年中的365.24天之间的误差已经很小了,再加上 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的进一步精细调整,几乎可以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结论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由于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由于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也就是说,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又不至于四季混乱,简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但是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 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的矛盾,于是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
我们算一下误差。按照阳历算,19个回归年共6939.56天(365.24 19),按照农历算,19个农历年共6939.55天(354.36 19+29.53 7),这个精确度,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这就是为什么19岁那年,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重合在同一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只是民国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才引进了公历,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结论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都属于阳历。
阳历不只有公历这一种表达,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而非阴历。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 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很明显,观察的是太阳周期,所以是阳历。
仔细观察二十节气在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发现,它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 公历的日期,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但农历的日期,却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同样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作用是顺应农时,而阳历比阴历更能反映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必然使用阳历,而非阴历。这一点或许会与大家的认知相悖,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对农耕影响明显的是阳历(太阳、温度),而非阴历(月亮、月相)。
至于纯阴历,其实并不十分实用,目前也只有少数中西亚国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兰历就属于太阴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