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翔网-今日生肖运势和测姻缘生辰八字老黄历分析

什么是中元节

人围观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相契合。

一、中元节开端

(一)道教起源说

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也就是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之生日,这一天地官大帝会为万鬼祈福赦罪,会释放地狱万鬼囚,让恶鬼们免于疾苦,所以从七月初便大开地狱之门,让众鬼享受一个月的人间香火,以便于激起他们的向道之心,帮助十方恶鬼摆脱轮回之苦。而据道教所述,七月中元日,地官来到凡间,考察核定人们的善恶,道士在这天要诵经做法事,并以三牲五果普遍超度十方孤魂野鬼。民间在这天也有祭拜地官的仪式,各自说辞有些许差异,但大体传达的都是道士诵经,普度魂鬼。这种说法来自道教书籍,无正史印证,因此真实性也有待考究。

(二)佛教目连救母说

在佛教文化中,中元节传说源于《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目连历经千辛万苦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连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连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梵语《盂兰盆经》述示:“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之恩。”也就是说以所得福报来解救父母在阴间所受倒悬之苦。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道:“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可见,当时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元节还是颇有渊源,但神话传说并非史实,有一定的夸张美化色彩,虽然流传甚广,终究也不能当作中元节的真正起源。

(三)秋尝祭祀说

古代由于生产力有限,常将农事寄托于神明,以求丰收。据《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也就是说农业祭祀活动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但因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祭往往更为重要。“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春秋繁露·四祭》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即指秋尝,又叫“荐新”“尝新”,秦汉时有“奉常”一职,属九卿之一,其职官名称即源于“奉命让祖先尝新”之意。汉代的媵祭在立秋日,《后汉·书刘玄传》卷九十一:“欲以立秋日,媵时共劫更始。”《风俗通义·祀典》日:“食新日媵。”可见,用新谷祭祖之俗由来已久,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但秋尝祭祖日期起初并不确定,只是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大概因为七月十五日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也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再加上古代很早就有清明、寒食以及每月的朔望等重要时节祭祀的习俗,后来民间的秋尝祭祀活动大多集中于七月望日。经过历史发展,秋尝祭祀也就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鬼节”。这种起源说贴近农业生产和生活,且有据可考,相对来说更为让人接受。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都跟农业有关,这也是我国是农业大国的缘故之一。

(四)周代祭祀魂鬼说

周代还有祭祀为国战死的战士灵魂之俗。后世各地尚有官府令道人、僧侣作法事超度亡魂之俗。广泛流传的普度、祭祀野鬼之活动与《国殇》所载同出一源。

二、中元节发展

中元节是我国本土的传统节日,从它的产生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到了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的活动。清朝时期,中元节早已是家家户户都熟知的重要节日。到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也都比七夕、清明热闹,祭祀祖先、普度孤魂的习俗依旧盛行,过节形式除个人外,还有商办官助的大型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寺庙还做法为阵亡将士超度英灵。然而在“文革”时期,除清明节外,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因被宣扬是封建迷信也在被取缔的范畴。直到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逐渐回归,现如今对于传统节日更加重视,中元节又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纵使中元节起源说法多样,但不可否定的是,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多种文化的融合,中元节早已不是单纯的节日,它彰显的是缅怀祖先的孝道,是乐善好施的仁爱。

  • 老北京的记忆发布时间:09-04汇聚古今风俗异事举报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佛教传说,目连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嘱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祭其母,因此又称“盂兰盆会”。中元节的民间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称“鬼节”。   福建旧俗十分重视中元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开狱门”(闽南称“开巷口”),地官赦罪死者归家,一时阴界各种冤死鬼纷纷到阳间讨吃,一直到三十日“关狱门”(闽南称“关巷口”)为止。在漳州、泉州一带,早在六月二十九.[详细]
  • 老北京的记忆发布时间:08-15汇聚古今风俗异事举报 中元节的习俗知多少?一般人只知道中元节要祭祖、烧纸,其实中元节的习俗没那么简单,还有很多讲究,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中元节的12大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详细]
  • 老北京的记忆发布时间:08-17汇聚古今风俗异事举报 “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的确,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详细]
  • 今天吉翔网小峰来和大家谈一谈聊一聊关于中元节纸钱包怎么写,以及中元节钱纸包怎么写?详细点的!、中元节祭祖纸包怎么写、中元节的钱包怎么写,写好钱包以后,后面还要再写什么称呼的?写好了钱包以后,后面还要写什么?、中元节包袱怎么填写相关信息的知识内容,有小峰先从目录开始一个个讲解细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你想测算一下你的情况,那就测算一下,同时收藏一下本站,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中元节钱纸包怎么写?详细点的! 2、中元节祭祖纸包怎么写 3、中元节的钱包怎么写,写好钱包以后,后面还要再写什么称呼的?写好了钱包以后.[详细]
  • 作者:吴若愚 农历七月十三到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节日“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据传说,七月十三日,是地狱里的法官地藏王的生日,地狱里要放假三天,在这三天里,整个地狱里的鬼魂都会走出地狱自由活动,到处闲逛,因此,阳间的人们在这三天要准备纸钱烧给鬼魂,因为人们认为,这些鬼魂中会有自己死去的亲人。 在东北,人们烧纸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天黑后,抱着一堆纸到十字路口点燃,嘴里喊着自己已逝亲人的名字,说已经给他们送钱去了,希望他们来领,而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人,在祭祀节日里却很讲究,就是要“写包”,放到堂屋的神龛供奉,到了夜晚才将“包”焚烧,以了却心愿。 在我的故乡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逢年过节都要写包供.[详细]
  • 每逢提起中元节,相信大家一定会跟鬼啊、神啊挂上钩。其实中元节并不是为了吓人而出现的一个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弘扬孝道和发扬乐善好施的精神,更有一种祈福的思想在内,好了,话不多说,咱们开始列举一下中元节的忌讳! 第一:这天忌讳晚上过生日,还是改在白天过生日比较好。 第二:在《杨公忌》中提到:“是月初七为道德腊,十五日为中元,二日戒夫妻同房”说得很明白了,就是七月初七和七月十五这两天是道德腊不宜夫妻同房。那什么是道德腊呢?腊日为古时候祭拜先祖和百神的日子,是很庄严的日子。 第三:忌讳床头悬挂风铃,吊坠等风来能响的饰品。原因很简单,风铃等物品能招来不干净的“人物”。 第四:忌讳这天晚上吹口哨,容易引.[详细]
  •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