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侠在饭馆吃完饭后,霸气的拍下一枚银子,并对店小二说,不用找了。
影视剧中的夸张自不必多说,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真实的古代,如果用银子消费该如何找零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并不常用银子结账,一是因为白银从明朝开始才正式成为流通货币,二是因为白银的面值太大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换算一下,一定元宝通常情况下是五十两银子,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文铜钱儿,当时的一文铜钱大概可以买一个包子,约等于现在的七八毛钱,那这样算下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和今天人民币的七八百元了,五十两更是接近4万块钱。
所以说,在古代,元宝主要用来储藏财富或者大宗商品付款,极少在市面上流通,想象一下,花几万块钱吃一顿饭。
还不用找钱?J人多半是疯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老百姓们用不上银元,宝蛋、碎银子还是很常见的,只是这些银块的大小不一,没有标准,人们该如何交易呢?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在他的著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这样描述道,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儿都需称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等资。
也就是说,如果银子太大,人们会使用剪子把它减小,而这可是个力气活。
在红楼梦石小路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简言之,柜台员工需要一屁股坐在剪刀柄上,才能将大的银锭一分为二。
当然,拥有了碎银子还不够,每次付款时,人们还得借助精度较高的等子秤一秤多退少补。
而除了以上两样工具,时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间系。
一个铜陵状的东西,里面装着蜡块,这又有什么用呢?原来每次捡银子的时候,难免会有碎屑掉落,这时古人就会把蜡块儿拿出来,像玩橡皮泥一样揉搓几下,将银子裹到里面,等碎渣积攒的多了,把蜡块易容,便能得到一块儿新的银子了。
以上过程听起来着实复杂,所以在古代嫌麻烦的人也可以选择去一个名叫清明铺的地方,那里不仅会制作银饰,也会有专业人员帮忙分割银子、兑换碎银、重铸银锭等等。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