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故事(精选50篇),欢迎阅览。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9、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能够的。”在那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2、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我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3、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能够了。”他之后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能够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我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最终的结果还是骗了自我!
24、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能够叫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我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当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不仅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我,并且还要在无人监督一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也与一个样。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无忧无惧。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应当如此。
25、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能够到井边去救人,却不能够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贴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坚持充分的理智,能够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我也成全别人。
26、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我卸甲而去。应对逆境,却依旧能够矢志不移,坚持自我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我的梦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仅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27、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可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应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2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我应当怎样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我的缺点,尽力弥补自我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我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我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一天说话不给自我留下后患之忧;每一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我留下隐患。那仅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我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9、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景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十分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样样呢习武之人都明白,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先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31、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日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明白后,也努力培养他,之后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2、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貌。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3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欢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34、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能够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35、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十分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本事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36、孔子说,能够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37、一日,孔子弟子子贡与卫国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两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样的。”人注重自我的外表,既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点,经常游走于交际圈的朋友,尤其应当注意落实。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时能够决定你事业的大小,功业的成败得失。
38、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39、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一样的人,应当用不一样的标准。富人帮忙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忙你一元,尽管数额不一样,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40、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研究很久,研究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研究两次也就能够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一样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4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十分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此刻有机械装置能够打水——你能够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此刻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能够十分容易,并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能够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仅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坚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并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坚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教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教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教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4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齐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4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教师这话,琢磨出这是教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明白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必须的成就,只是没有到达高深的境地。
4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此刻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教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必须要按照教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之后,"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到达目的。
45、穷通皆乐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所以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齐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此刻,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是好,依然是在那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那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教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能够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那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所以才会明白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所以产生了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是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明白,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可是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46、仁境之光
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的时候,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明白,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明白,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我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到达“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关于如何到达“仁”,孔子也是针对不一样弟子的不一样习气,给予不一样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头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可是,下头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像不存在呀。
47、艺通他心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样会是这样呢?教师的琴声里,怎样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样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可是,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之后,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之后,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经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此刻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是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我。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48、为善知度
以往,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能够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能够移风易俗,能够让人效法,能够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我的兴致。此刻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研究自我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之后,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理解了。孔子明白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我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十分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教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教师那里所学的,可是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我剩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教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我的德义。此刻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立刻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明白解释已经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49、慎言鬼神
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上头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可是,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齐。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齐,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我弄得更迷乱,是在自我给自我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样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十分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是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50、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能够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明白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